BOB手机网页登录入口

媒体BOB手机网页登录入口

中国青年报:让世界从能工巧匠身上看中国制造升级之路
2022-08-15 16:47  

让世界从能工巧匠身上看中国制造升级之路

首届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举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2-08-14 17:12

作者:胡春艳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

21岁的天津职业大学学生周雅婷和远在南非的队友组队完成了一场漂亮的“魔术表演”。她们用一堆散落的零件组装成了一个3D打印机,很快一支小风扇被一点点打印出来,扇叶飞速旋转,吹灭了远处一根点燃的蜡烛……

这是正在天津举办的首届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场上的一幕。这场由教育部、发改委、天津市人民政府等35家主办单位共同发起的国际化赛事,主题为“技炫青春,能创未来”。

如同世界职业院校的“技能奥林匹克”,大赛吸引了来自全球不同大洲、不同肤色的近千名青年技能高手;他们通过互联网跨越时空“牵手”,在线上或线下组成混编战队,炫出最强技艺。

激烈的赛场也是外界观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镜头。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然而中国制造一直以来被贴上了“量大质不高”的标签。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中国制造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定义。

国家议事厅上频频提及的关键词、大国制造蓝图中标注出的前沿方向,成为大赛中的一道道赛题;年轻的技术能手在代表着中国新技术、新业态、新经济的各个领域,展示着非凡的技能和创新的思考。

赛场上这些“大国小匠”让人们看到一股巨大的青春动能,正推动制造大国快速奔向制造强国。

时代“热词”作题 折射中国制造转型升级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大二学生司华蓓姣参加了“碳中和可再生能源工程技术”赛项。光从赛项名称来看,就涵盖了多个时下的“热词”——碳中和、可再生能源。

选手正在参加碳中和可再生能源工程技术比赛。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供图

碳中和可再生能源工程技术比赛中的外方选手。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供图

紧贴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与新时代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和技术工艺革新相匹配,是本届大赛一个鲜明的特点。

大赛分为装备制造、电子与信息、交通运输、财经商贸、能源动力与材料、中国制造与传统文化、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8个赛项单元,共设有15个竞赛类赛项和8个展演类赛项。

“智能产线安装与调试”“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物联网技术”“云计算”等赛项,瞄准的是眼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中的紧缺技术;“增材制造技术”“无人机维修与应用”等赛项背后是当下中国高端装备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

2022年全国两会上很多代表委员提出,信创产业作为“新基建”的重要内容,已经成为经济数字化转型、提升产业链发展的关键。几个月后,“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赛项出现在大赛考题之中。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大赛指导教师任雁汇说,此次信创赛项可以说是以往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网络系统管理”“网络安全”等赛项的升级版。

“较以往比赛,这次加入了人工智能技术、网络安全攻防等新要求,体现出信创领域快速迭代的特点,”在他看来,大赛也如同一个国家发展的风向标,“行业发展非常快,老师和学生都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专业素质,才能让培养出来的人才与行业企业的用人相吻合。”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结合最紧密的,职业院校的技能人才竞赛,必须瞄准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天津教科院职教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捷表示,天津承办了12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设计始终紧贴国家产业发展,对接职业院校主要专业群,对接产业需求、行业标准和企业主流技术水平。

首届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则搭建了一个更高的技能交流平台,让世界从中国年轻的能工巧匠身上,看到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的升级之路。

真实场景当考场 培养“硬核”高素质技能人才

司华蓓姣和埃及队友的任务是搭建一个光伏电站和风电场,并完成风光互补发电输出、控制系统调试及优化等。整个过程,完全来自真实的工程实践项目场景。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李云梅介绍,“碳中和可再生能源工程技术”赛项按照EPIP(工程实践创新项目)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分“工程实践操作”、“工程项目创新”、“工程项目展示”三个模块,体现的是完整的工程项目实践过程。

每一道赛题都来自真实的工程应用场景,这是本次大赛的一大特色。现场考察的不仅是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有创新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司华蓓姣学的是光伏工程专业,她负责在电脑上完成模拟光伏电站和风电场的搭建设计,最终哪个团队完成的作品运行得更稳定、输出的电能质量更高,都需要中外队友共同碰撞讨论出最优的方案。

在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举行的通信网络管理赛场上,5G通信网络检测与智能网联车应用等考试内容,映射出中国5G领域高速发展的现实需求。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全球最大的 5G 网络,5G 基站超140万个,占全球60%以上。“5G+”智能网联、远程会诊、工业互联网、远程教育等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5G日益成为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而相关产业的人才需求将以千万计。”大赛指导教师、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软件与通信学院通信工程系主任胡晓光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比赛真实反映了5G行业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希望能以赛促教,培养出更多具备实际工程应用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正如德国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支撑起了德国制造,从我国现实看,制约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一个瓶颈就是人才短板。大赛如同一个练兵场,为制造强国操练着一支庞大的素质精良、更具创新精神的制造业人才队伍。

参加大赛让司华蓓姣更深切地理解了自己所学的专业,以及这个领域对中国乃至世界发展的意义。她自学了很多相关的前沿知识,越学越觉得要掌握“硬核”技术,要补的课还很多,“我期待将来能在光伏领域能发挥一技之长,现在只迈出了第一步。”

中外学生“牵手” 与世界分享中国职教方案

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比赛,本届竞赛最大的创新亮点就是中外“手拉手”组队模式,中方选手从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赛获奖选手(院校)中选拔而来,外方选手来自鲁班工坊建设院校和在华留学生。

中外混合编队参加增材制造技术比赛。 天津职业大学供图

以中国家喻户晓的古代杰出工匠“鲁班”命名的“鲁班工坊”,是天津原创并率先实践的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平台,被称为职业教育的“中国名片”,多年来一直向世界分享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专业标准和教学资源。

主办方旨在通过这场国际顶级赛事“开放合作”的职业竞技精神,以赛促建、以赛促改,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国际化专业技能人才。

天津职业大学教师刘建红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学校从机械工程和增材制造技术专业遴选出优秀学生,“他们中有的就是‘国赛’获奖选手。”队友来自南非鲁班工坊所在的南非德班理工大学,“这些是本科层次的学生,综合素质很高。”

高手对决,比赛格外精彩。过去几个月里,增材制造技术参赛选手周雅婷经常与南非师生一起开视频会议,并通过邮件等方式交流观点、分工合作。“外方选手侧重设计,他们设计水平很高;我们动手实操能力更有优势。”周雅婷说,每天团队在一起磨合碰撞各种方案,往往是外方队友提想法,大家讨论改思路,然后由中方队友将设想变为实实在在的产品,“互相学习、彼此启发的过程让大家收获都非常大。”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戴裕崴认为,这种比赛方式的创新非常有意义,“大赛不仅仅是培养了几个参赛选手,而是通过大赛来引领一场更广泛的教育教学改革。”

过去十几年来,中国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模式和标准,“大赛使用的设备和成果等已经转化到实际教学当中去,让更多学生受益。”

在他看来,这次国际联队的赛程设置,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中国的职业教育逐渐被世界认可。

从赛前的中外师资培训、到赛场上使用的国产设备以及采用的中国职业教育的模式和标准等,都标志着中国职业教育已经走向世界,“大家觉得好,才更愿意来参与和分享。”

赛场上,毫厘之间较量出的是金银铜牌,而场下日复一日磨炼的是每一个选手的匠心。戴裕崴认为,大赛传递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们平时要求学生,制作的零件要精确到比头发丝细得多的1微米,要求每个人离开工作台时要比来时更干净……”这些近乎苛刻地对细节的追求,一定程度上关乎中国制造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成败。

戴裕崴说,“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的大国工匠,他们会让世界看到不一样的中国制造。”

责任编辑:梁国胜

关闭窗口
滚动搜索
联系方式
XML 地图